有关考语文的作文十篇
在平时的学习、工作或生活中,大家总免不了要接触或使用作文吧,作文是一种言语活动,具有高度的综合性和创造性。那么你知道一篇好的作文该怎么写吗?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考语文的作文10篇,仅供参考,欢迎大家阅读。
考语文的作文 篇1前些日子,有一件事在三O一医院引起轰动,医生护士们窃窃私语,很激愤。原来,外省有一位学者在某报撰文,指责季羡林先生“自封大师”,云云。虽然医生护士们不是专业人士,不懂学术,但从这几年跟老爷子的接触中,他们觉得自己能分辨出东西南北,春夏秋冬。一天,季先生突然把夫人李玉洁老师叫到身边,脸上还是那佛像一般平静,说:“人家说得对,我本来就不是什么大师。只不过我运气好,好事都往我这儿流。”他说:“我就两条:爱国和勤奋。我总觉得自己不行,我是样样通,样样松。”
见李玉洁老师不服气,季先生就叫她端正态度,并说:“人家说得对的是鼓励,说得不对是鞭策,都要感谢,都值得思考。即使胡说八道,对人也有好处。就怕一边倒的意见,人就晕了。”
考语文的作文 篇2生活中,有一个词“争强好胜”,但它大多数时候用于贬义。可是,我却不这样认为。人既然活在这个世界上,就要轰轰烈烈,不枉自己的一生,勇敢地与命运抗争。争,不是抢,是用自己的双手获取最美好的东西。
从小,我就是一个喜欢“争”的孩子。“这次,又丢了一分,下次一定要继续努力啊!”每当老师在考试结束后对我说出这番话的时候,我都会咬咬牙,暗下决心,下次一定要超越自己。我不与别人“争”,只与自己“争”。下课或回家后,会用更多的时间,只为超越那几分。或许有人会说:“考过就考过了,不必在意分数,更多的是要反思。”但在我看来,分数是一种象征,是一种鼓励,象征着过去,鼓励着未来。说到底,还是在争,与鲜红的分数争,更与自己的局限争。
记得去年的体育考试,800米可是害惨了我:别人,一次成功;而我,跑了三次才勉强过关了。那跑完后累趴了的一幕,想想都是泪啊!于是,这学期的每一次,我都将它看做是最后的800米检测,锻炼自己的肺活量。也许,我没有像其他人那样下定决心拼命去练,拼命用汗水来提升成绩,但是,我在和自己争,争取那一分一秒的进步。今年,800米检测我一次成功,比上学期进步了半分钟。我并没有那些体育健将的速度,但我一点一点的在争,在提升。
还有一件事,强化了我“一定要争”的信念。那是在小学,有一次放学以后,语文老师将班上作文写得还行的几个人召集到办公室。“这里有一场不错的作文竞赛。你们几个看看后考虑一下,再到我这里报名。”老师对我们几个说。这几天作业那么多,而且今天晚上还要和爸爸妈妈出去呢!哪儿有时间写这个!我在心里暗暗地想到,“考虑好了吗?”当老师再次问起时,“老师对不起,我今天晚上还有事儿,恐怕写不了。”我们之中便有几个想退出。“那好,我尊重你们的意见。”就这样,那次比赛我们班只有一个人参加。又过了好几个月,比赛结果出来了,她获得了市里的一等奖,受到老师的表扬。而我,这种根本没有参加的人,也只有羡慕的份儿了。我至今仍然记得那次语文老师在全班说的话:“机会,只有自己去争取。如果你失去了,那无论后悔或是怎样都无法再挽回。”那次,让我对“争”有了不一样的看法。
有一篇课文《与时间赛跑》,在我看来,作者就是在与时间争,在与生命争。我希望自己也可以做那样“争”的人。夕阳依旧照着大地,晚霞染红了天边,在红白相间的跑道上,我在与时间赛跑,在与自己争…… 梅忠老师)
考语文的作文 篇3 1、心灵是一片宁静的湖水,偶尔也会泛起阵阵涟漪;
心灵是一方广袤的天空,它包容着世间的一切;
心灵是一块皑皑的雪原,它辉映出一个缤纷的世界。
2、静物是凝固的美,动景是流动的美;
直线是流畅的美,曲线是婉转的美;
喧闹的城市是繁华的美,宁静的村庄是淡雅的美。
生活中处处都有美,只要你有一双发现美的眼睛,有一颗感悟美的心灵。
3、谎言是一只心灵的蛀虫,将人的心蛀得面目全非;
谎言是一个深深的泥潭,让人深陷其中无法自拔;
谎言是一个无尽的黑洞,让人坠入罪恶的深渊万劫不复。
4、痛苦是黑暗中的摸索,前进的路途中满是坎坷;
痛苦是无人理解的悲哀,无助地面对一切挫折;
痛苦是心灵最深的折磨,无泪且无法直言;
痛苦是天生没有的表情,是烦恼中的恶魔。
5、自私是一面镜子,镜子里永远只看得到自己;
自私是一块布匹,蒙住了自己的眼睛,看不见别人的痛楚;
自私是一层玻璃,看上去透明,却始终隔开了彼此的距离。
6、阴险,是一条披着羊皮的狼,干着不见天日的;
阴险是善良的公敌,嫉妒的朋友;
阴险是一座心灵的冰山,让人透过清澈感到的是阵阵寒意。
7、生活是什么?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看法。有人说生活如酒。
童年就像鸡尾酒,色彩斑斓,甜美之味令人回味;
青年就像冰镇的啤酒,色彩浓黑,清凉的同时又让人觉得苦涩;
中年就像烈性酒,纯净无色,辛辣之味使你五脏六腑都会灼热;
老年就像葡萄酒,久存弥香,滴滴让你感受到香中之甜。
8、春秋战国,诸子百家,深邃如江海,滋育华夏,有孔子老庄,恰似“江河万古流”;
唐朝宋代,骚人墨客,浩繁如星辰,照耀神州,有李杜苏辛,正如“光焰万丈长”;
元明清时,戏曲小说,高妙如山川,丰富民族,有汉卿雪芹,已是“托体同山阿”。
9、屈原在其“联齐抗秦”的政治主张未被采纳却“忠而被谤”的苦难中,仍能“哀怨托离骚,孤忠报楚国”;司马迁因秉笔直书,“不溢美”“不隐恶”而遭受腐刑,却能“忧愁发愤,著成信史照尘寰”;杜甫虽“长夜沾湿”“布衾似铁”却依然“民间疾苦,笔底波澜”,吟诵出“大庇天下寒士”的千古绝唱。他们不是在时光的流逝中淡化苦难,而是用全部的热情和才智与命运进行了不屈的抗争,升华了自己也点缀了历史。
10、罗曼·罗兰说过:“一个民族的政治生活,只是它生命的浮面;为了探索它的内在生命--它的各种行动的源泉--我们必须通过它的文学、哲学和艺术而深入它的灵魂,因为这里反映了人民的种种思想、热情和理想。”所以一个人,无论他是中国人还是外国人,如果他从来没有读过《诗经》《老子》《论语》《孟子》和唐诗宋词汉文章,如果他对于“天下为公”的理念,“宁为玉碎,不为瓦全”的品格,“富贵不能淫,贫贱不能移,威武不能屈”的操守,“先天下之忧而忧,后天下之乐而乐”的胸怀,“位卑未敢忘忧国”的精神,“无为而无不为”的智慧,“己所不欲,勿施于人”的道德原则……这一切都一无所知,那么,他决没有资格说他懂什么是“中华民族”!
……此处隐藏9252个字……抒己见即可。阅卷官在考生阐述的过程中,可以看出这个同学的真实水平:思维、积累、视野、表达、感情乃至境界。好的命题,就是这样朴素,功夫不在表面。花里胡哨的题目不知要考学生什么
而我们的不少作文题提出的问题本身并不需要思考,却在审题上给考生设置障碍。一些题目争奇斗异,花里胡哨,不知要考学生什么。
今年高考中受人诟病的是新课标卷和安徽卷的两个作文题。
新课标卷作文题“船主与油漆工”,讲了一个胡编乱造的故事。大意是船主请油漆工给船刷漆,油漆工顺手补了船底的洞。后来船主给油漆工送一大笔钱,感激地说:“当孩子们坐船出海后,我觉得他们肯定回不来了。等到他们平安归来,我才明白是您救了他们。”
出题者究竟想说明什么?这个故事逻辑之混乱,叙述之吊诡,引来一片声讨。故事中的两个角色都莫名其妙。船主明知船底有洞也不采取措施,视亲子的性命如儿戏,如果不是糊涂透顶的浑人,就是有什么阴谋。但若是如此又何必掏钱谢油漆工?而油漆工在工作时发现如此重大的安全隐患,应该立即通报主人,请专业人士来修理,或者通知将要使用这条船的人,这才是责任感,怎么会不声不响地去“随手补上”?“补船”不是他的专长,若仅仅凭感觉去“补”,很可能会造成不规范的操作。
一个有最基本思考能力的人,第一反应必然是质疑故事的漏洞百出,但“质疑”在应试中是无用的。考生明智的做法是对如此赤裸裸的愚蠢视而不见,而是按照出题者的心意,“提炼”出“举手之劳”和“懂得感恩”这两个平庸的立意,再选择一个好写的角度,敷衍成文即可。
另一个让人无语的题目是安徽卷的“梯子不用时请收起”,好像禅宗和尚在打机锋,一眼看去一头雾水,不知从何下笔。
我们应试作文的教学中有一块很重要的训练是“审题”,说到底就是要学生千方百计去揣摩出题者的“圣意”,但其实这个“圣意”,出题者自己也不明白,至少是不清晰的。题目既不明确,还思考些什么?对考生来说,“思考”越多,“偏题”可能性越大。
霸道专制的题目让考生只能乖乖附和
我们高考作文命题的问题,除了题目本身指向不明确,在观点上也极其霸道专制。
今年浙江卷作文题“站在路边鼓掌的人”,也许讲的是平凡与伟大的关系。对于材料中的观点是否认可,本应该是可以各抒己见的,然而题目的倾向性非常明确,考生必须以甘于做一个凡人,为别人鼓掌等作为立论。万一哪个考生是叔本华、尼采的信徒,认为“我不愿做站在路边鼓掌的人,我偏要做一个被别人鼓掌的人”,那就是审题错误。要是屈原大夫复生参加高考,写上一段“鸷鸟之不群兮,自前世而固然”,恐怕要被判为不及格。颇有讽刺意味的是,去年江苏省的作文题恰恰是“拒绝平庸”。写这个题目,若有人反弹琵琶,说自己愿意做一个“站在路边鼓掌的人”,也是要不得的。
其实不管是“拒绝平庸”,还是“安于平凡”,都不过是出题者的个人意见罢了,真是翻手为云,覆手为雨,反正永远是出题目的人对,考生只有乖乖“附和”。这样的题目,根本不是在比人文素养,更不是在比思想深度。大家都是附和,只不过在比谁附和得最好看、最新巧、最华丽、最肉麻罢了。这是明显要求考生睁眼说瞎话,闭眼编套话。
“高分作文”可能是精致的“万金油”
题目的指向不清,使得学生根本不用好好读书;观点上的专制主义,使得学生不用思考,也不能思考。既不学,又不思的教育,能培养什么样的学生呢?这样的考试,炮制出来的所谓“高分作文”,也没有任何实质性的内容。反正题目也不知道要你讲什么,于是只要表面上“扣题”即可,然后想办法选一个最安全的角度,说一通自己都不相信的话,来糊弄自己,糊弄阅卷官。
请看下面的文字:
我等有幸处于文化历史源远流长的大中华,有着深厚的底蕴,听孔老之教诲,感孙文先生之遗志,理应“博观而约取,厚积而薄发”。要如王观堂先生所说“为伊消得人憔悴,衣带渐宽终不悔”,持一等之志,追寻曾国藩先生所向往达到之“太上立德,其次立功,而后立言”的人生境界。
这段文字摘自据说是某地一篇高分作文,这篇被阅卷组赞许为“文质兼美”的文章,是将来考生奉为楷模、揣摩模仿的对象。但是,读者能否看出,这段话究竟想要表达些什么?要说明一个什么问题?这样的文字是禁不起细看的,像这样由一堆名人和名言堆砌起来的空话,既可以套“梯子”,可以套“感恩”,也可以套“微光”、“理想”、“责任”甚至“希望”、“收获”云云,其实无非还是表决心,喊口号,只是用一种更精致的“万金油”罢了。
历年高考“高分作文”中充斥着大量这类华而不实的文章。即使被称为所谓奇文的,如当年轰动一时的《赤兔之死》,如“七言长诗”《站在黄花岗烈士陵园的门口》之类,也不过是在玩弄更奇巧的文字,去表达一个迎合上意的东西罢了。
这些文章共同的特点是用一些华美空洞的修辞,来包装一个平庸空洞、似是而非的思想,恰似一锅劣质的心灵鸡汤。这不能怪学生,他们也不愿意这样。虽说考试作文是带着镣铐跳舞,可我们打造的这副镣铐未免也太沉重了。
考语文的作文 篇10语文的学习,对个人,对国家或社会都是非常重要的。在我看来语文学习的过程,就想制造一件瓷器。提高语文素养的三条途径,就分别对应了制瓷的三道工序。正如每道工序都不可或缺,三条途径也缺一不可。
制瓷的第一道工序是筑胚,它决定了瓷器的形状,决定了瓷器的用途。是它奠定了这个瓷器的基础,瓷器也是在这个基础上不断蜕变,成形,成器。这就好比三条途径中的社会生活实践。实践是认识的来源,通过这一途径获取的知识,是最生动,最基本,也是最令我们印象深刻,深入我们骨子里的知识。它直接造就了我们的性格,影响我们对人对事的态度和对世界的理解。只有通过它,我们才能把死的知识转化为活的发展动力,才能真的造福于人民,服务于社会。
制瓷的第二道工序是上色。这一工序看似对瓷器的使用没有太大的影响,但其实,他能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瓷器的高度与文化价值,是瓷器文化价值的最直接体现。在整个制瓷过程中,这是最能升华瓷器的一道工序。这就好比三条途径中的课外大量阅读。读一本书的过程,就像是与人交流的过程。也正是在千百次这样的过程中,我们的境界不断提升,我们的思想不断升华。读一本好书,就如同在瓷器上填上了一道亮丽的色彩。而正是在阅读的过程中,一道道光亮的色彩不断交织,融合,终成一幅美丽的画卷跃然瓷上。我们的语文素养也就此得到了升华。
煅烧是制瓷的最后一道工序。一件未曾煅烧的瓷器,纵使其结构再巧妙,花纹再绚丽,也无法称之为瓷。只因煅烧前它是“散”的,是煅烧让它各部分融合并再次升华。经过煅烧的瓷器让人感觉浑然天成,似乎生来就是一体的。这时瓷器才真正成瓷真正成器。这就好比三条途径中的课堂有效教学,在课上我们不断将零碎的知识系统化,将通俗的知识专业化。这不仅直接提高了我们的语文水平,更教会了我们方法,指导我们的方向,指引我们前进。在最后,我们也就真正成器。
如前文所述,语文学习的三条途径正如三道制瓷工序一般,相辅相成,缺一不可。他们之间没有优劣,只有不同,只用真正把握全部的三条途径,才能最终成就我们的语文素养。